我对直方图的理解

前几天被Vanish批评了,说我只把想法在BLOG里写,不发到论坛上。嗯,现在开始改进。

直方图的问题是前几天在hwajing的扫街帖里提出来的,个人觉得这个东东对于数码摄影来说,还是蛮重要的。可惜我了解得还不够,只能说点皮毛。

直方图的结构是这样的:横座标表示亮度(左边为暗部,右边为亮部),纵座标表示相应的亮度在整个画面中所占的比重。在电脑上,一般软件看到的直方图还有RGB三色各自的直方图,但在我的D50上只能看到亮度的,可能高级的机身也能看到RGB三色的。

一 般亮度比较平均的照片,其直方图的形状大致是一个馒头形。如Vanish所说,这个峰的位置表现了画面的曝光程度,偏左即欠曝,偏右即过曝。说得更具体一 点就是:如果这个图形的最右端不为零的部分移到图框之外,说明有高光细节丢失;反之,如果最左边有不为零的部分移到图框之外,说明有暗部细节丢失。所以曝 光准确除了要让这个峰值尽可能居中以外,还要尽量保证丢失的细节要少。

但问题在于,实际的照片并不总是能够形成这样馒头形的直方图。以常见 的逆光照为例,它的直方图通常是呈现一左一右两个峰,分别代表主体的暗部和背景的高光——这是大光比照片的典型直方图。当光比大到一定程度时,两边就不可 兼顾了(宽容度有限),这时只能选择放弃一部分的细节,或是用多重曝光。

插一句:数码曾经被人批评得很多的就是它的宽容度太低。但事实上宽容度最低的是反转片(大约3EV),现在的数码已经比较接近负片的宽容度(大约5EV)了。
当 然,直方图的应用不止于此。还有专家提过的“向右曝光”。因为数码记录本身是非线性的,这就决定了它在高光的部分记录的数据精度要高于暗部的。所谓的“向 右曝光”的意思就是:在不丢失高光细节的情况下,尽可能让直方图向右靠。虽然这样可能使峰值偏右——实际上也偏不到哪里去——但好处是可以增加暗部的层 次。

注意:“向右曝光”必须是在使用RAW的情况下,并且要在后期将曝光调回正确的样子。

不过我这个人虽然讲起理论来是一套一套的,实拍的时候还是手忙脚乱,上次拍火车时,我就犯了不少曝光方面的错误。-_-|||

就摄影与PS的再讨论

(2006-11-20)

昨天和令狐就摄影与PS的问题再讨论了一番。

令狐虫|小令狐太胖~ 说:
好像那个后期处理的问题还可以争论,呵呵
其实我本人是比较喜欢不太处理或者处理得比较自然的照片,
但是我觉得一个照片被处理成很夸张,或者说PS的成分占很大,它仍然是一个摄影作品。不能说加了大量PS的作品就不是摄影作品了

猛禽 -我喜欢“最终人择原理” ~~ 说:
但我还是认为:大量的PS不能改变主题
在不改变主题的情况,再大量都可以

令狐虫|小令狐太胖~ 说:
我不喜欢用“主题”来衡量,这个太虚了。我觉得应该这样衡量:
1、来源于照相机
2、以图片为重点表达
符合这两点的应该就是摄影作品

猛禽 -我喜欢“最终人择原理” ~~ 说:
主题不虚啊
就是纽摄里评价好照片的三个标准
是否有一个确定的主题,这个主题的表达是不是好,无关主题的内容是不是都去掉了
就这么简单

令狐虫|小令狐太胖~ 说:
呵呵,“主题”是不虚,但是有没有“改变主题”这个就很虚了
举个例子来说
有一幅照片,拍的是一个MT,但是拍得很糟糕,我不想发布这个照片。但是后来我发现角落里有一丛花感觉还可以,于是我截了那个花并且把它发布了,这个算不算改变了主题呢?

猛禽 -我喜欢“最终人择原理” ~~ 说:
理论上,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至少我是不赞成
而且我不认为这样的情况可能出好片

令狐虫|小令狐太胖~ 说:
对不对我们先不讨论,我们讨论的是,最后发布的那个能不能称之为“照片”

猛禽 -我喜欢“最终人择原理” ~~ 说:
可以
至少是照片的一部分
我所说的不改变主题的意思是这样的:
在一张花的照片上,可以PS上一只蝴蝶作为衬托
但是不能PS上一个MT,把花作衬托

令狐虫|小令狐太胖~ 说:
我 是觉得后者仍然是照片。其实,以前就有这样的做法,我们国家有个风景摄影师叫什么名字我忘记了,他曾经做过一个作品,是将骆驼和桂林的山水底片叠在一起, 用了比较特殊的手法冲印,得到了一个很特殊效果的照片,后来这个照片好像得了奖。它的结果就把原先的主题:骆驼和山水全部改变了

猛禽 -我喜欢“最终人择原理” ~~ 说:
这个还真难界定
那平面设计算不算是照片呢?
不过是把一堆照片拼出来的嘛

令狐虫|小令狐太胖~ 说:
其实,更加极端一点的话,就可以说:世界上根本没有“摄影作品”。摄影,只是得到影像结果的手段之一。

猛禽 -我喜欢“最终人择原理” ~~ 说:
所以还是需要一个界定的标准,至少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

周六外拍总结

上周六参加了一次友情外拍,给Vanishi的同学及他同学的女友拍一组情侣片。

算上那次行走主题外拍,这已经是第二次拍这种题材了,但是感觉还是有些不满意。

这 次的拍摄内容包括几部分场景,其中公园和街头两处场景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基本上没有再犯行走主题那次的错误——只有一处行走场景时出现几张对焦失败 的片子,看来是因为非超声波镜头的对焦速度太慢了,这个只能靠多拍几张来避免了。最后一部分场景我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赶上,只能等过几天看Vanish和 Kailai的片子了。

主要问题还是在第一处的室内场景上。

首先是刚开始拍的时候大家都还没进入状态,两个模特都比较拘谨,按他们自己的说法就是:看到三支大口径的镜头围在身边,怎么也自然不起来。我们三个拍照的也是手忙脚乱,闪灯反光板乱打。我反正是拍了一堆的废片。

拍 了一阵才开始好一些,但是闪灯的问题还是很多。Vanishi的设备最先进了,一支Max的580EX加他自己的一支430EX作TTL引闪。 Kailai则是一支SB-800。我就只有一支银燕BY-28A加海鸥引闪器。因为我那个引闪器是只要有别的闪光灯亮起来,都会被引闪。结果他们两个闪 的时候,现场就乱闪得一塌糊涂。虽然偶尔也有一些意外的效果,但是更多的时候还是干扰了他们的TTL。汗。

除了闪光灯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广角人像还是没有能够控制好。虽然绝大部分情况下,我都是用24mm这个焦距,但是还是用得不太好。反而是后来换成标头不打闪光灯时会更好一些。

最后一点就是,现在用标头开始有一点感觉了,比以前要顺手不少,所以后来室外的部分我全都是用标头,带去的长焦都没有用上。

包围曝光试片

前一阵看过一些包围曝光处理的HDR(高宽容度)片子,不禁也想试试。

拿8月份在万竹园的一个片子作样片试验——因为需要RAW格式的。在NX里分别用-2/3EV、0EV、+2/3EV作后期补偿后导出为三个高质量JPG片子。

这是0EV的原片:

用NI的包围曝光三合一功能合并三张片子生成的HDR片如下:

用PS手工HDR三合一如下:

PS的做法是这样的:

自下而上三个图层分别为:0EV、+EV、-EV;在+EV层用亮度通道载入为选区,再转成蒙板,然后反转蒙板(选出暗部细节);在-EV层用亮度通道载入为选区,再转成蒙板(选出亮部细节);合并图层即可。

个人感觉用NI的自动功能实现的版本好像是简单迭加,所以好像曝光比较过,层次感有损失,还是手工PS好一些。

肤色的PS手法

糖水MM片是必须要作后期处理的。

磨皮大法也练过几种,基本上磨成塑胶人是不成问题的,要加毛孔纹理也不是什么困难事。

N家的优势就在于广角的镜头很强,而且成像锐利,拍风光片很不错。但是对于糖水MM片来说,慢慢开始对N家成像中的肤色表现不太满意,反而越来越喜欢C家那种白里透红的感觉。

后来在看过一张令狐推荐的flickr片子后,其中用的褪黄效果不错——当然那个效果过了点。我们研究了一阵子,试出操作方法:

在PS里是转成CMYK模式,然后用全白去填充黄色通道。在GIMP里是把蓝色通道去色——因为蓝色就是黄色的补色。后来发现这两种手法的效果略有不同。我又发现了在PS里可以用亮度通道去覆盖蓝色通道的办法,可以实现与GIMP相同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于是想到了一种改进肤色表现的手法。上周五在家里拿老片子试了一把,用的样片是PCHOME 5周年聚会上拍的145。

这三张分别原片、PS后的和用NI中的“人像褪黄”效果的比较。
不过后来还是觉得做得过了一点,后来处理周六的片子时还是改了一些参数,把透明度降低了。

具体做法是:

复制一个图层在原图上面;然后用亮度通道覆盖蓝色通道去黄;然后调整图层透明度到30%-40%(经过试验后感觉,还是低一点的好);再用一个全黑的蒙板蒙上;最后用橡皮工具擦出皮肤的部分即可。

NI的人像褪黄手法感觉差不多,不过它是对全图进行操作,所以透明度更低一些,效果也差一些。

另外,还可以连磨皮一起做掉。就是对褪黄层做高斯模糊,当然这样的磨皮效果会略差一些,但保留了皮肤质感也是不错的。(上面的片子未磨皮)

PS练习

韩老大拍了一张好片,给我和令狐做PS练习的素材。令狐的版本在这里

我的大致做法如下(上周五晚上在家里PS的,步骤已经记不太清了):

先 在PS里把原片转成8位通道格式(PS版本低,不能处理16位通道的格式),然后做裁剪,去掉左上角的干扰因素,然后复制一个图层。把一个图层降低色饱和 度到-80。把另一个图层提高色饱和度到好像是+30。然后用一个蒙板蒙上,再把那块红板(主体)的位置涂出高饱和的图层。最后合并图层后导出为JPG。

然后用光影摩术手拉了曲线调高对比度,再用一次LOMO特效,噪点为0,暗角好像也是30左右。

即可。

(注:本片之原片为韩磊版权所有)

多重曝光试片

其实对于多重曝光,我很早就想试了,不过一直没有找到什么好办法。

前几天把一个老片子拿来试了一把:

原片是8月27日摄于厦门白鹭洲,RAW出片,故意略有过曝。

在后期将原片及-2EV后的片子分别输出为JPG,然后作两个图层,-2EV的在上面,原片在下面。

然后在上面的图层上加一个全黑的蒙板蒙掉,再用橡皮擦擦掉蒙板中灯的部分,让-2EV的灯显现出来,最后拼成一张。

即为上图。

主题外拍总结

七号白天和令狐组织了一次主题外拍。因为是头一回搞这种有明确主题的外拍活动,经验严重不足,结果比较失败。虽然我们前期的计划看上去很美,之前也看过别人的计划及不太圆满的结果,还以为能够吸取教训,但现在看来也差不了多少。-_-

令狐已经作了一番总结《10.07外拍总结》,我也觉得有必要对自己情况作一下总结。

先 说一下技术方面的:毛片拍了400多张(JPG格式拍满1G,换了一张又拍了几十张),结果回家看第一遍就删除三分之一。昨天把剩下的糖水片部分整理了一 下又删除一堆,现在这部分只剩40张左右了,估计最后大概可以淘个10几20张吧。主题部分还没有空整理,估计更惨一些。

首先要肯定的是,用JPG格式拍是正确的,否则如果用RAW的话,除了浪费空间还真看不出有什么好处。其次应该肯定的一点是连拍的使用,算是提前作了“质量不足数量补”的准备。

那天晚饭的时候跟令狐作了一下简单的总结,当时还没有看片就已经感觉结果不会太好了。一个初步的共识就是:

虽然我们的准备工作作了很多,但是至关重要的还是我们对主题还是不够明确,只能设想很多场景试图去从各个方面来表达这个主题——如同软件的客户不明确自己的需求,只能把什么功能都要做到软件里去,也什么都做不好。

结果就是这样:

1、场景过多,时间根本不够。一个场景要拍好并不是很容易的事,而且计划外的情况也很多,最好只好砍掉好几个计划中的场景,并且拍到的场景也往往因为过于匆忙而拍成废片。

2、设想的场景与实际差别太大。比如现场的光线(比如那天的阳光太硬)、天气(比如那天的云太少了)、环境(比如厨窗系列就没有找到合适的)……

3、技术上的失误。这个还是因为按下快门前的思考太少了。

4、计划的问题。实际上标头的用处远比计划的要少,大部分原计划用标头的场景还是要用广角来表达。计划中的拍摄参数也与实际差别较大。
5、器材的限制。这个是最次要的因素,但也是问题之一:令狐缺副脚架,我缺只外闪。

看过了片子以后,总结一下被删除的那些废片,大多是技术性问题:

1、曝光错误。比如天桥阳伞那个场景中,太阳光直接照在阳伞上,产生很强的散射光,用平均或中央重点测光,人脸很暗(我当时倒是发现这个问题,不过要改成点测去测人脸时,这个场景已经结束了——行程太紧,要拍下个场景了)。

2、对焦错误。特别是一些行走中的场景,经常发生对焦点在背景上的情况,而在小液晶屏上很难看出来——可能这种情况应该用小光圈超焦距才对。

3、设置错误。纯属低级错误,但是基本上每次出去拍照都会犯,比如ISO设置错误,或是模式档位错误之类。

还好令狐所说的手震问题我倒没有怎么出现,大概是因为我一直都很谨慎地控制在安全快门速度以上,特别是天色将暗的时候我都是用M档,有时甚至不惜用到ISO800。

至于非技术问题,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与模特的沟通不够。

在现场基本上都是令狐在指挥,有时候甚至是模特在指挥我们。因此有时也很难去实现自己的一些拍摄想法,特别是在对一些场景的拍摄结果不是很满意的情况下,不好意思要求模特反复重来。当然,跟模特不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今后改进的方向主要还是技术上的,像设置错误这种实在不应该再发生了,其次是对焦错误的问题,仔细选择对焦点很重要。还有就是要尽量培养起自己的镜头感,不能再在计划时就出错了。

至 于对光线问题的学习掌握就是一项长期工作了。包括环境光的运用和控制和人工光源(现在主要考虑的是外闪)的使用:这次我们对现场光的运用比较不好,特别是 中午光线最强时没有采取什么合适的规避手段;而我们对现场光所能做的唯一控制就是用反光板在脸上打打补光而已;人工光源的使用也不是很好,一方面是内闪补 光补得不好,另一方面在暗光时用内闪的痕迹太明显。

初步计划在近期进一只北京银燕新出的BY-450AFD外闪。
BTW:昨天试了以后发现,Capture NX软件的U点功能真是好用啊,拿来作后期的补光能达到接近反光板补光的效果,因此总算是救回一些废片。

初试接片

26日一早登仙岳山,特地带上了脚架,想试试全景接片。

结果到山顶一看,雾气太大,远景根本看不清楚,近处的树木又太多。不过既然费了大劲上山来,不拍也是浪费了脚架,就找了处地方架起来拍了七张。

第一次拍用了自动测光,拍完才想起来这样不行,又改成M档重拍了七张。按之前学习的资料所说用了竖拍。但是后来接图时发现当时没有把脚架调平——因为全景时要旋转,光相机水平是不够的。结果七张图拼起来以后是呈阶梯形,只好裁掉一部分。

拼图这种事情看上去不复杂,做起来还是很麻烦的,我只是用了简单的渐变蒙板接了一下,不是很仔细。因为七张图一起调入产生的临时文件竟然把C盘里1.3G的空间全部用尽。

除了对原片不满意以外,对拼接的结果也不满意。虽然用了M档,但是中间有几张的曝光或是白平衡还是有些不一致,拼接的痕迹太明显。

这次尝试的唯一收获就是:学到一点经验。

点击上图可以选择查看大图。

拿废(墟)片子练PS

注:此处PS是泛指所有的数码暗房技术。

上周末和令狐、Vanish一道去霍山路外拍未果,在找地方吃饭的时候路过惠民路一处废墟,于是饭毕到此乱拍一组。可惜没有MM做MT,否则弄一组废墟主题人像倒是不错。

不过既然叫废墟就肯定不是什么好地方,具体的龌龊情况就不谈了。

这周末大家都没空,加之一周事多,这一堆废墟片都没处理——但令狐是个好同志,前几天已经处理出来了。昨天花了差不多一天时间处理片子,挑了五张来记录一下吧。懒得从RAW里再弄一张原片出来了,就拿结果图说吧。

1、这张图的做法比较简单。先复制一个图层,然后用魔棒把上面的那个图层中的消防栓暗部选出,羽化值2,反选,删除。然后两个图层分别加32的对比度——如果不分离图层直接加对比度的话,消防栓的暗部就没有细节了。最后合并图层保存。

2、这张图是用ni(nEO iMAGE)做的,首先在RAW里拉了曲线加大反差,然后导成JPG后用ni打开,使用正片负冲效果。再加一道琥珀滤镜效果。

3、这张的效果属于比较俗的。做法照样是从复制图层开始,然后把上面一个图层的花选出,删除其它部分(类似前面消防栓的做法),将此图层的对比度加大32。下面一个图层调整色饱和度,降低80,对比度加大32,亮度减32。合并图层保存。

4、这张在论坛里说过,是那天受令狐的启发,用了ni的LOMO效果,参数是:暗角 40,噪点 0,对比 100,色彩 黄。再做一次反转片效果,选项为:真实色彩。

5、先在RAW里拉了曲线,暗部不变,亮部减暗(为了天空不那么死白,那天天气太不好),然后导出JPG。仍然是ni的LOMO效果,暗角50,噪点15,对比50,色彩 紫。加一次反转片之真实色彩。再加一道琥珀滤镜效果。

其 实很多都是反复试验的,所以可能有一些细节的调整已经不记得了,只能把记得的大调整记录一下。基本上每张片子都在RAW里调过曝光,调过对比度,拉过曲 线,还有个别旋转过或是别的调整。然后在ni里裁剪过(ni的裁剪功能最好用),少数几张调了PS处理。可惜ni没有Linux版,不过还是打算抽空在 Linux下试试GI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