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RAW还是有很多要学习的

上周末看天气不错,就跟令狐去万竹园踩点。为了学习使用RAW,全部是用RAW拍的。

回来整理片子时用的电脑是以前用775时用的电脑,里面装了Nikon View 6,因为它会自动弹出导入功能,我就顺手用它把片子从卡里导到电脑上。前两天整理片子时都没发现有什么问题,甚至有些片子我还放大到1:1看的,都很正常。

昨天把整理好的片子COPY到我的本本上,用Picture Project浏览了一下,还是很正常的,还编辑了几张也都没有问题。

但是在编辑一张竖构图的照片时发现色彩严重不对,像是红色成份严重不足。取消编辑,直接导出JPG再看,也依然是有这个问题。

我晕,难道是Nikon View 6里显示的只是缩略图,即使放大到1:1用的也是缩略图,而RAW数据里的色彩是不对的?

奇怪的是我以前也用RAW拍过一些,从来没有发现有这样的事情。为了证实一下,在家里拍了两张竖构图的RAW,也都没有问题。而且我看了那天在万竹园拍的,所有的横构图的都是正常的,所有的竖构图的都有问题。

真是鬼节见鬼啊。

昨天一晚上没睡好,要是以后RAW都这样就惨了。

结果睡到五点钟醒过来时,忽然想到这次的片子是用Nikon View 6导入,而以前都是直接从卡里COPY或是用Picture Project导入的。有可能是NV6对新版的RAW支持不好,或是什么设置不对。还好我的卡还没有删除,赶紧爬起来重新从卡里COPY到电脑里,果然就好了。

以后要吸取教训,不能再用老软件处理新东西了。

刚才上了NIKON的网站看了最新版的NV6。2。1的说明,NV之前版本的确对一些型号相机的RAW格式支持不全。

预览时看到的照片(正常应该如此):

正确的样子

打开的RAW/导出为JPG(出问题的样子):

错误的样子

准确曝光

前两天发了《大宁灵石公园系列》时,谈了一下曝光控制的问题,后来跟令狐在MSN上讨论了一番(见令狐的《基础很重要,实践更重要》)。

我用这样的方法主要是基于几个理由:

一 是数码照片的宽容度较小——虽然从理论上说,其宽容度可以达到彩色负片的程度,但是由于数码的特性曲线是“硬”的,而不是像胶片那样比较“软”有一个过渡 过程,所以实际的宽容度要小很多,个人感觉可能跟反转片差不多——胶片与数码的这种区别让我想起当年电子管与晶体管的区别。这就要求曝光尽可能准确。

二是数码照片对欠曝的宽容度要大于对过曝的宽容度,所以我选择对明亮的天空测光,目的就是为了天空不过曝。当然,这是对JPG格式而言,如果用RAW格式,还是应该在不溢出的情况下,尽可能过曝一些,原因参见《向右曝光》。

在《自然摄影指南——第一章:曝光》中谈到所谓的“准确曝光”,是指作为拍摄者,希望达到的曝光程度——比如希望天空是浅蓝色的,那么只要拍出来的照片是拍摄者所期望的浅蓝色,那就是曝光准确。

我所希望的照片就在尽量保持白云细节的情况下,天空的颜色尽可能浅蓝,所以采用了对天空测光并加2EV补偿的方式。正如上次去杭州时令狐跟我说的: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这次就算是一次求证这种想法的实践。

不过总的来说,这次实践还是比较失败的,除了阴晴不定的实际情况给准确曝光增加了很多困难以外,实践也证明了我的想法还不够成熟。上次贴出来的照片中,按这种思路拍的片子并不多,因为大多数这样测光的片子都成了废片。-_-

显 然加2EV补偿是加得多了一点——除了那张婚纱外景的照片这样加比较合适。我后来想了想,可能跟角度也有关系,一般来说,天空越接近地面的地方,颜色越 浅,简单地加2EV是不对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加1EV左右才比较合适。为了证明这一点,我后来在家里用不同的补偿拍了多张天空(这几天天气好,没有一点 云,做这种测试正合适)比较了一下,基本上加0.7-1EV是比较合适的,最多也不宜超过1.3EV。

当然,如果希望天空显得更蓝一些,或是天空在画面中占的比例很大的话,不加也可以——那天有几张就没有加补偿,效果也不错。
用一堆废片换来这样的经验也是值得的。改天还要去拍过。

算下来用单反的这三个多月来,我平均每个月要拍1000张左右的片子,但值得一提的却很少,甚至不如以前用DC的时候。DSLR的功能更强大,意味着可以为拍摄者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样也增加了更多犯错误的可能性。

要是跟当初用胶片相比就更不用说了。02年3月到5月间的三个月,我拍掉十多卷胶卷,算下来也不过400张左右。那个时候按快门要慎重得多,按之前考虑得也更多,毕竟按一下快门就至少是一块钱啊。

但自从03年开始用DC以后,3年多居然被我拍掉约2万张,平均一个月要有500张的样子。乱按快门的坏习惯开始养成。

看来以后还是要改改,毕竟DSLR的快门也是有寿命的,特别是像D50这种低端机器,快门同步时间又有1/500这么高的速度,寿命可能更短。按一下也是要钱的——当然肯定还是比胶片便宜了。

那天跟令狐说起要慎按快门这事时,我们都觉得有理,不过他指出一个问题:拍MM时,MM可等不急我们这样考虑。这个,拍MM例外。-_-|||

态度问题

(作于6月20日)

昨天在GTALK群里讨论PCHOME上别人上周外拍的照片,韩老大说:

咱们可以没有专业器材,但不能没有专业态度啊

我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拍不出什么好照片了。每次出去都能拍回来一两百张,但整理下来却大多是废片。剩下的也几乎每张都有需要检讨之处。现在看来,归根到底是一个态度问题。

因为用的是数码器材,按快门时就不像以前用胶卷时那么慎重。虽然那时用的是傻瓜机,拍的是到此一游式的生活照,但反而比现在用单反考虑得更多。

就拿上周拍的一些(见我的picasaweb)来说吧。

小女孩

这张小女孩的脸太暗了,光线的角度不对。而且视角太高,令狐曾经跟我说过,拍小孩时不能让相机高于小孩。但类似的错误那天还是犯了好几次。

采蝶轩

这张新天地的采蝶轩则是拍得不平。我把这组照片中的几张发到尼吧上后就有DX指出这个问题。这……我当时拍得的确比较随意。

虽然摄影对我来说只是一项业余爱好,但是这毕竟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所以说,现在首要的问题就是先端正自己的态度。

昨天收到了在当当上买的《纽摄》,两本书拿在手里感觉相当厚重,先好好学习一下吧。

前日外拍检讨

前天跑去上海南站拍了两次。

白天去拍时发现广角是非常需要的,标头的视角不好使,特别是在DSLR下乘以转换系数以后,视角更小一 些。晚上跟令狐讨论了一下,他的建议很有道理,广角下的光圈并不需要很大,那么我需要再研究一下Tamron A05的眩光问题了。银光角的防眩光是很好的,看过对比样片,在这一点上比Canon的17-40/4L还要好一些。

晚上去拍时发现脚架是很重要的。我用了M档,开到1.4的最大光圈,并且把快门定在1/50秒的安全快门(据说DSLR上这个也要乘上系数,应该是1/75秒,这一点我没有注意到),然后用自动ISO拍,效果很一般。除了高ISO不可避免的噪点以外,大光圈下画质太肉。

路上还随便拍了一些小花,效果也一般,因为没有微距,拍小花太困难。要考虑一下是应该进近摄圈还是应该进微距头。KENKO的自动近摄圈也不便宜啊,要不就手动近摄圈先玩?

没钱真是问题多。

BTW:昨天在一Nikon专卖店里听老板说,Nikkor的镜头最近将涨价——其实现在已经涨了,银广角涨了约500。还好副厂的没涨,看来只能进Tamron A05了。

近日外拍体会

(于5月3日)

从前我是不太喜欢拍人像的,因为用DC根本拍不出想要的效果,当然也是因为技术水平还太差。

自从用了50/1.4的大眼睛,我却立即变得很喜欢拍人像了,因为实在是太漂亮了。特别是拍小孩,因为他们总是很自然,怎么拍都好看。

大光圈就是爽啊。

不过大光圈也让我犯了不少错误,景深太浅很难掌握分寸,大光圈也不可滥用,有时还是需要大景深的。

说到大景深就想起前几天看到一个家伙兴高采烈地淘到一只牛头:Nikkor MF 24/2,这种广角大光圈的头可以大光圈下有大景深,拍夜景很强的。可惜AF版只有24/2.8,光圈小了一档,弱光下就差一些了。

另外就是,虽然50MM的焦距在D50上出来的是75MM的视角,但还是有一点点短,需要凑近了拍才好。果然85MM才是最好的人像焦距啊,因为陌生人凑近了,总是会让被摄者产生本能的紧张感。

感觉50MM适合拍熟人。

还有一点体会就是:测光模式也要调整。

总 的来说SLR虽然功能强大,但也麻烦,要设置的东西一大堆。比如我昨天在阳光下拍照,一直用默认的矩阵测光模式,拍摄一些浅色小目标时,总是容易过曝,所 以不得不总是加上-1EV左右的曝光补偿。后来才想到,这种情况下用中央重点测光可能会好一些。更何况D50具备了点测光功能,我还没有用过呢。

我觉得不是因为有了DSLR就一定能拍得更好,但是花了钱去败来DSLR,就会想着去用好它,于是学习相关的技术。其次才是因为DSLR这个好工具具有比DC更强大的功能。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否则一切都是扯淡。

BTW:最近有一点中了CPL的毒。要忍着,等败了广角再说。

再BTW:原厂的CPL太贵了,还好副厂的版本挺便宜,下个月就去败一只52mm口径的。等败广角时同时再败一只77mm口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