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一张合影:
145打头阵:
然后是晶晶,这个MM表现力很强,拍了很多,令狐曰:这个晶晶一定欠你很多钱。汗:
小MM囡囡:
以下美女不知道叫什么:
两张合影:
最后发一个小模特:
开幕第一天,上午去赶了个早集,可惜转了几圈,没几家展商有像样的宣传活动。只好随便拍了一些。标头加内闪,闪灯还是用不好,有些拍虚了。:(
大图见PCHOME的帖。
1、瀚斯宝丽的MM
2、天极的主持人MM——徐佳雯
3、这个不是MM——机器人
4、一个粉可爱的高丽装MM
5、偷拍一个观众MM
6、偷拍一个工作人员MM
7、展品——那个脑袋纯属意外闯入
8、最后一个MM,感谢她的配合拍照
还好没带长焦,那就白费力气了。
应某美食网站之邀,有幸参加了一FB大会。
可惜因为之前背着器材跑了两天,所以这回只带了一只N记775的老DC,结果自然是拍得不好。虽然后期作了一些修补工作,无奈功力有限,只能请大家将就看看了。
FB的地点是广元西路宜山北路口的“山间堂”,做的是江西菜。说起江西菜,除了若干年前在南昌吃过几次以外,在上海还没吃过,故而很有必要认 真考察一下。
这是餐前茶的茶杯,有点特色。不过茶水嘛跟大多数饭店是一样的,不值一提。
(拍糊了)
香辣炝锅鱼。
这是这一次FB中个人最为推崇的一道热菜。
香是第一,除了鱼肉和辣椒的香味以外,芝麻的运用绝对是很有创意的。
辣是第二,其辣味恰到好处,没 有盖过鱼肉和芝麻的香味,反而将它们更好地烘托出来。
其三是鱼肉,片得薄而均匀并且几乎无刺,火候也掌握得极好,鱼肉嫩而不碎。
其四是辅料,下面作铺垫的 金针菇和豆芽菜把鱼肉里出来的汤汁尽数吸收,味道鲜美。
唯一遗憾的是份量少了一点,12个人明显不够吃。
(图略,我拍的实在是没法看)
火焰串烧虾。
是我旁边的MM点的,得到了大家一致的好评,由此证明“众口难调”并非绝对。
虾肉鲜香,虾壳(也可以吃)香脆——但要注意别把竹签吃下去,那可不能吃。另外还要注意一点就是要尽快吃,别烧太久了,我们就是光顾着拍,结果虾肉被烧得略老。
石锅八爪鱼。Peachsai点的,也是一道好菜。可惜我吃得早了,据没劲兄说,等它入味再吃会更好吃,看来有机会要再吃一次。
(图略,我忘记拍了)
黄金玉米粒。
小妖说要点玉米烙,这个应该每个饭店都有的,结果山间堂偏偏就没有,只有这种玉米粒。
不过上来一看也不错,打碎的咸蛋黄裹着香甜的玉米粒,口味独特。
个人认为比玉米烙好吃。
(又拍糊了)
烧汁秋茄子。
茄子本就是一道好材料,不过要做出好味道,我所知道的通常都是用重油,但是山间堂的做法别有新意:
用两片条状的茄子夹以肉末,外浇特色酱汁 后,以锡纸包裹烧制。
上桌后拆开锡纸,香味就四散溢出,尝一口,酱汁从外向内,肉末的油从内向外,一起渗入茄子中,那味道真是妙不可言。
(还是糊图)
瓦 缸红烧肉。
这是我点的,嘿嘿,红烧肉才是每个饭店都应该有的菜^O^。
之所以点这个菜,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对点菜实在不在行,对于不认识的菜通常不敢胡 乱尝试,所以就点了个熟悉的。但还有一个原因是如《美味情缘》里吴启华演的那个大厨所说的:
评价一个饭店大厨的水平的最好办法,就要用最普通的菜。因为 普通的菜家家都会做,能把最普通的菜做到比别人更好,才更能体现出大厨的功力。
这道红烧肉虽算不上是顶级之作,但绝对也是有自己的特色的。
一是在口感 上,虽然在用料上肥肉远多于瘦肉,但是做到了肥而不腻,肉质软烂而不散。
二是在盛器上,除了外观的特色以外,还利用了陶器的保温作用,在夹层中盛以热水, 保持菜始终是在一个合适的温度下,避免了菜凉后的油腻感。
另外,我听一个据说是出生于红烧肉世家的人的说,他最鄙视用酱油着色的红烧肉做法,而应该完全用 焦糖着色。从技术的角度上说,如果 要完全用焦糖着色,对大厨的功力要求就很高了,因为烧糖的色泽变化就在几秒钟之内,一旦掌握不得好,烧出来的肉色就会很难看。如此说来,这个大厨大概是要 被鄙视的,因为他应该是用酱油着色的,但这种做法做得好也并不很容易的事,而且这样做出来的红烧肉相对不会那么甜,也就更不腻一些。
相思话梅骨。
用话梅来代替蒜香骨所用的蒜,很有特色。喜欢吃话梅的MM应该会喜欢。
干锅猪手。
盐下得略重,被某位特派员戏称为“咸猪手”。此菜于席间曾差点引起事故,所幸被及时撤换。
香脆薄饼。
是餐后甜点,糯米制品,香虽香矣,但不够脆。
金沙汤圆。
这个要大赞一下,特别是馅料,一口咬开,里面金黄的汤汁香味扑面而来。乍一看,无论外观还是口味,似乎都有点像蛋挞的馅。再仔细一品,原来用的材料不是普通的蛋黄,而是咸蛋黄。
看了上面的介绍大家应该猜出来了:上好菜的时候我大都光顾着吃,没顾上拍。^O^
早就想进一只长焦来试试了,但是一直下不了手。便宜的头太狗,好头又贵得离谱,真是难办啊。
用了单反近半年,现在比较明确我需要长焦 拍人像和风景。今天在群里请教了韩老大,见多识广的老大建议我将人像和风景两种需求分别处理,进一只小光圈长焦变焦拍风景,进一只中焦定焦人像头。想想这 样的确应该会比较好,于是便在无忌和蜂鸟的二手市场淘两只我看中很久的长焦老头:
Nikkor AF 70-210/F4(传说中的“小小钢炮”)
Nikkor AF 75-300/F4.5-5.6
也 有考虑过比较新的70-300,包括Nikkor的两只(G/ED),Tamron的A17(老的572D长得太难看),Sigma的第四代(APO DG版)。但是感觉都太狗了。Nikkor的G头看了就不爽;ED版据说是Tamron代工的,却比Tamron贵得多;而A17我本来已经是差不多决定 要进的,结果在无忌上看到一张惨不忍睹的紫边样片后就吓怕了;Sigma的那只据说成像是最好的,但是Sigma的机械问题也是让人望而却步的。
无 奈转向二手老头——因为这几款老头都已经停产很久了,据说是因为成本太高。除了前面我看中的两支以外,还有XXGP的两个兄弟(F4-5.6和F4- 5.6D)也是,还有“大钢炮”(Nikkor AF-S 80-200/F2.8D)——传说成像比XGP和XZP都好,而且还是AF-S的,但同样已经停产。
其实除了这两支,我还看中一支更好的长焦变焦微距头:
Nikkor AF 70-180/F4.5-5.6
可惜这支实在太贵了,在二手市场上的价格跟XGP差不多。-_-|||
差 不多淘了两天才找到几支,但大多成色不太好,要不就是价格贵了些。好不容易发现一支价格成色都不错的,一看已经卖掉了。只好给几个比较新的头的卖家留了言 砍砍价。不一会就有一个75-300的卖家回复我,我给他打了电话,砍了好一会也没砍到我的心理价位,但是想想要再找这么新的头估计又要花不少时间,就跟 他成交了。
晚上下班就带了钱去交易,很顺利就到手了:
别 的就不说了,全金属的头我这还是头一回摸,手感就跟塑料头完全不同,900克的家伙拿在手里也是沉甸甸的。当然不够爽的地方也是有的。比如推拉式变焦对我 来说就不是很喜欢,还是喜欢双环结构;另外对焦时前镜组转动也是很不爽的;还有就是长度超出我的预计,我那只小摄影包是塞不下了,要带它出去肯定是要带大 包的;最后就是重量以后可能会是问题,当锻炼身体了。
补充,今天(9-14)早上发现重量还带来一个问题:虽然这个头加上机身大约 1.5kg的重量只比以前用广角时重了500g左右,但是因为是长焦,特别是在300端,极轻微的震动在取景器里看来也是抖得一踏糊涂。我在脚架上试了两 秒延时自拍,快门按下两秒后,取景器里还是抖的。显然这个烂脚架扛不住这个份量。没办法,这种塑料太多的脚架就是这个德性,这1.5kg放上去就感觉脚架 上每个塑料接头处都是软的。
回家就测试成像,不过小光圈头晚上测还比较麻烦,只好全部打闪光灯。这个是模特,蒙牛牛奶的赠品玩偶:
以下是测试结果(全部为手持拍摄,标准闪光模式,对焦区域100%裁剪):
75端全开光圈:
300端全开光圈:
75端F8:
200端F8:
300端F8:
200端F11:
用 过了这只老头以后,我意识到那些说Nikon市场战略不如Canon的人都是胡说。看看Nikon新出的头,真是越出越差,虽然很多头也比老头便宜一点 点,但从偷工减料的程度上看,利润显然是比以前高多了。唉,从那些老头停产开始,Nikon就已经完全加入了JS的行列,正在赶超Canon。-_- |||
有钱的话应该考虑收集一堆的Nikkor老头,特别是那些经典手动头,比如28/1.4,35/1.4,Noct 58/1.2,105/1.8 ...
第四天晚上应大姑之邀,去吃泡椒田鸡。她在电话里跟我说是在香江花园对面,我在香江花园的嘉禾路对面找了半天没找到,后来才想起来可能是在莲花路对 面。后来果然在那里找到了传说中的黄鹤楼排档,占了一片很大的露天场地,我们到的时候已经几乎坐满了人,我注意了一下,居然有不少人在吃小龙虾。
这就是泡椒田鸡,不过拍的时候已经被我们吃得差不多了,属于越吃越辣的那种,建议受不了太辣的人应该在吃前把大部分泡椒挑掉:
干锅牛腩,巨辣:
美味鸡软骨,这个果然是美味可口,赞一个:
之后的美食未作记录,简单文字说明一下:
第五天在鼓浪屿吃了传说中的龙头路鱼丸,感觉比较一般,不及当年在福州的茶亭吃过的那么好吃。
晚上在江头万豪酒店二楼的海港饭店吃点心,榴莲酥味道真是很重啊——当然比直接的榴莲味还是要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