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记:小眼镜海鲜排档

28号上午从植物园出来到虎溪岩下转了一圈后就打车去传说中的幸福路小眼镜,据说那里的海鲜酱油水是一绝,每天晚上六点以后基本上就吃不上了,所以我们去吃午饭。

结果那个笨司机居然不知道小眼镜在哪里,我们只好在幸福路故宫路口下车自己去找——某人不幸遗失太阳眼镜一副。还好幸福路不长,不过是丁字形的,我们兜了点路才找到。

炒竹蛏:


炒海瓜子:


招牌菜之一的蒸鱿鱼:


沙蚬(我们那俗称“妞秧”)汤:


其实酱油水这种做法本身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关键在于原材料的品质,小眼镜大概就是胜在这一点上。

下午在中山路混,大姑抽空带我们去吃甜品。镇邦路的陈佳甜品。点了些龟苓膏、西米露之类的,大姑还要了一杯二十四味苦茶降火。强啊。

傍晚去传说中的大中沙茶面。不过搬到中山路这边以后生意据说差了一些,估计是因为很多人不知道的缘故。本来想去吃月华沙茶面的,但据说那里不会更好吃,而且价钱还贵些。

美食记:老梁烧烤

第二天晚上从厦大回来,和大姑等人去吃碳烤生蚝。
这是碳烤生蚝,味道不错,注意要让大师傅烤得熟一点,以保健康。另,为了调味,用了不少大蒜,食后注意口臭的问题。


肉串,这里的辣肉串和辣鸡鸭胗实在是太辣太辣了。光线太暗,加上手抖,拍糊了。

美食记:天香阁

题记:这个系列纯属美食记录,大多片子拍得不怎么样。

=====正文的分割线=====

第二天中午与大姑、C彩旗在天香阁共进午餐。
C彩旗到之前点的菜:

蚵仔煎(已经吃完,未拍),味道比前一天的好,但未放葱,色彩上还略有不足。

盐焗老蛏,味道也不错,不过用的蛏不够老,有偷工减料之嫌。


椒盐丝丁鱼,果然很好,赞一个,可惜居然忘记拍了。

日本豆腐煲,做法口味均属中上,可惜所用的日本豆腐材料略差,碱味重了一点。


因为以上各菜不是已经吃完,就是凉了,故加了一道该店招牌菜:开胃鱼头王,大体是按泡椒鱼头的做法,但加了点面条,口味还是很不错的。

厦门第五天:鼓浪屿

因为老妹这天上午的行程是鼓浪屿,所以我们也调了计划,把上岛的行程安排在这天。

我们出发得略晚一些,这两张是在轮渡的船上拍的,分别是向鼓浪屿方向和厦门方向:

在福建路上看到一座教堂,前面不远处还有一群人在打桂圆,不过没拍他们:


这就是传说中的“榕树下”:

在菽庄花园门口找到老妹,后来她带团进园子,我们就在港仔后海滨逛逛,这天的海水不错:

一座守望的碉堡:

鼓声洞里,不小心过曝了,却也别有一番通向未来的味道:

一眼井:

龙山洞边的一条上坡路:

墙头草几株:

第六天就返回上海了,故这个系列到此结束。

厦门第四天:植物园、中山路

按计划去植物园,N年前老妹就说过要带我去植物园的,结果这么多年过去,还是得自己去。

我们进门后沿着万石岩水库左侧上山。这是水库:

经过烧烤区下山去多肉植物区的路上看到一丛小花:

到达多肉植物区:

从另一座山绕过天界寺方向时看到岩石上的小松树:

在一个几块巨石架成的岩洞里看到垂下的细藤:

岩石间的石阶:

岩洞顶上石间的蕨类植物:

中山路附近的一条小巷,若干年前我曾经住在这附近。随便拍了一块巷子里的门牌:

中山路附近的一处工地:


要在厦门找个地方搞主题人像外拍真是太容易了。像植物园这样的地方,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有石有树,有亭有寺,就算是搞上一百次人像外拍也不会重样的。还有中山路附近那些密如蛛网的小巷,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不过上海倒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地方,不过都要跑太远的路,而且很分散。

补充说明:为了响应令狐在《换个角度看世界》中的观点,我这天只带了标头出门,感觉还是不错的。

厦门第三天:椰风寨、白鹭洲

第三天一早,按计划去了椰风寨,可是还是晚了,虽然是多云的天气,太阳依然很炎热,海上的雾气也大。在海边逛了一圈就扫兴而归。

沙滩上的一截水泥管,直角取景器真是太好用了。

傍晚去白鹭洲拍筼筜夜景,可惜赶到那时还是晚了一点点。

白鹭女神像背面

白鹭女神像正面

白鹭洲晚霞

筼筜晚霞

厦门第二天:登仙岳山、厦大、白城

第二天一早,一家人去爬了仙岳山,可惜天气不好,雾气太大,全景接片尝试失败。

上山的小路

中午在天香阁饭,菜不错,赞一个。饭毕去厦大闲逛,随拍一组。

今年最后的凤凰花

芙蓉湖畔的标志性大楼

屋角

细叶榕

厦大体育馆的屋顶一角

海洋三所后面的一段环岛路桥

白城沙滩上看环岛路桥落日

白城人行天桥

初试接片

26日一早登仙岳山,特地带上了脚架,想试试全景接片。

结果到山顶一看,雾气太大,远景根本看不清楚,近处的树木又太多。不过既然费了大劲上山来,不拍也是浪费了脚架,就找了处地方架起来拍了七张。

第一次拍用了自动测光,拍完才想起来这样不行,又改成M档重拍了七张。按之前学习的资料所说用了竖拍。但是后来接图时发现当时没有把脚架调平——因为全景时要旋转,光相机水平是不够的。结果七张图拼起来以后是呈阶梯形,只好裁掉一部分。

拼图这种事情看上去不复杂,做起来还是很麻烦的,我只是用了简单的渐变蒙板接了一下,不是很仔细。因为七张图一起调入产生的临时文件竟然把C盘里1.3G的空间全部用尽。

除了对原片不满意以外,对拼接的结果也不满意。虽然用了M档,但是中间有几张的曝光或是白平衡还是有些不一致,拼接的痕迹太明显。

这次尝试的唯一收获就是:学到一点经验。

点击上图可以选择查看大图。

照材市场一定要慎入

因为下周要回厦门,到时广角肯定是常用的,越来越不喜欢那片大自然的天光镜,但镜头又需要保护,所以今天下定决心要去进一片好的UV镜。

本来也想过Kenko的Pro 1D保护镜,但是忽然想到以后偶还想上胶片机身试试全幅的——那偶这只广角可就是超广角了,想想就馋啊。于是目标锁定Kenko的多膜UV(O)和L37 Super Pro。了解到77mm的价格是:前者130左右,后者300左右。

上 午窜到环龙转了一圈,看到红盒多膜UV跟黑盒L37一比,红盒立即灰头土脸败下阵来,更不用说绿盒的单膜UV了。不过发现有卖L37的商家还真不 多,毕竟价格贵了点——但是卖B+W的却不少,这个可是更贵的啊。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有77mm的,拿网上查到的最低价砍下二十块钱败了一片——不过后来想想应该还有空间。

仔 细研究了一番确定不是假货,拆开一看果然不错,就不用跟大自然比了,拿另一片装在标头上的HOYA UV(N)来比,做工也是好出一大截(虽然现在Kenko和Hoya都归于Tokina旗下,但还是有差别的——当然价格也有差别)。再看镜片,在小角度 下几乎感觉不到镜片的存在,要在大角度下才可以看到一些反光。只是好东西就是贵啊——估计B+W更好,人家毕竟是德国Schneider造的

唉,我买了一堆大自然的东西也才300多块,这一片就近300了。败家啊。

本 来打算买完就走的。在楼梯口看到旁边店里堆着的镜头,就想进去逛逛,看看Tamron A17,考虑着今年内需要进这么一只长焦。结果一不小心看到海鸥的2X直角取景器,这个我可是关注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下手的好东西。国产二鸟的东西应该 说还是不错的,而且价钱比原装的零头还便宜。跟老板拿过来比划两下立即中毒,只砍掉十块钱就败下了。

从环龙出来摸了摸口袋,带出来的钱已经花光了,只剩下砍价的成果——30块钱。照材市场真是谋杀钱包的地方啊。-_-|||

海鸥这个直角取景器小巧玲珑,舒服的眼罩,360度旋转,1X/2X切换,配多种相机的接片(已经给令狐放了毒,下回带CANON的接片去给他试试^O^)。另外还带有 大范围的屈光度调节,但是我试了不戴眼镜还是不行,看来我的近视度数太深了。:(
有了这玩意儿,低机位就很爽了。

回来仔细试用了一下,目前发现的唯一问题 就是2X有一点太大,装在我的D50上以后最右侧有一小部分看不到。不过问题不大,大部分时候还是1X取景,只有需要仔细看的时候才需要2X。其实海鸥这款直角取景器还有1X版本,大概可以便宜五六十块。

Kenko L37 Super pro 77mm
海鸥直角取景器

海鸥直角取景器2

装上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