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光罩的问题

上次室内拍摄时,有一个问题困扰了我一阵子:

为什么那天外闪在自动模式下总是欠曝?以前试用的时候还是相当准确的啊。

昨天忽然想到可能是柔光罩的问题。

因为不是用TTL,所以实际的测光方式是通过闪光灯上的光敏元件实现,因为加了柔光罩以后,闪光灯的输出更加分散,结果就有一部分直接照到了测光元件,导致闪光灯以为曝光已经达到,于是早早关闭输出,结果自然是曝光不足了。

昨天晚上特地试了一下,不用柔光罩果然曝光准确,但总不能因此就不用了吧。

开始想用一些纸片隔在测光元件与柔光罩之间,但效果并不理想。经过反复试验以后发现,把灯头向上45度以上,柔光罩的散光就不会再照到测光元件上了,而且可以利用屋顶实现跳灯的效果。只是这样用的话输出功率就要大不少,回电时间就长了,而且也更费电。

能解决就好。

还是后悔没有买BY-38A啊。

摄影原教旨主义

费老在我的《08.06 万竹园的小草》后面评论说道:

# philewar Says:
十一月 15th, 2006 at 1:19 pm e
处理过的世界还是真实的世界吗?
有没有拍照片原教旨主义呢?
如果是PS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触动观者,那么我们这些观者已经麻木了。
要是每个人最后拿出来的东西都达到了玛格南图片社的水准,这个世界会咋样呢?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在几乎每个一摄影论坛里,都曾经掀起过争论的狂潮,成为摄影圈里经久不息的经典论题之一,似乎也从来没有达成过共识。

不可否认,的确存在一些完全拒绝后期的原教旨主义者,但是我不是。不过我也同样不赞成过度的PS,因为这将失去摄影的意义。

我不赞同原教旨主义的原因在于:后期这种事情是很难界定的,特别是数码时代。JPG出图都是经过后期处理的,只不过这种后期是相机内部的软件处理的,而且高档的相机可以通过下载曲线到相机里实现自定义处理功能。Canon的机身优势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它功能强大的Digic处理芯片。

即使在胶片时代,后期(暗房处理)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比如在冲洗胶片时通过药水调整“厚”“薄”,在放大出片时进行分区曝光等很多的手法,甚至同样有类 似PS磨皮的手段——胶片时代的艺术人像除了化妆以外,靠的就是这类技术了。风景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就是胶片后期处理的专家。

胶片时代好像很少有这种争议,只是现在的数码技术让后期变得太容易了,所以常常被滥用。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除非是纪实的记录,其它的片子都是可以的适当处理的,只是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个范围就是不能改变片子拍摄时的主题,如果改变了,那就是平面设计,原片不过只是素材而已。

所以,如果拍摄时不能达到玛格南的水准,那么再多后期也没有用。

附令狐的观点:

严格的说,没有后期就不存在摄影。让胶片显影,这个流程本身就属于后期处理。所谓的调药水之类,只不过是后期处理的“技巧”而已。

再来,什么叫做“真实的世界”?对于一个近视患者来说,是他看到的那个模糊的世界真实呢,还是戴上眼镜后看到的清晰的,但被“处理过”的世界真实?谁能保证自己眼睛里看到的色彩、亮度、观感等等,跟别人的一摸一样?

摄影本身就是一种创作手法,它要表达的并不是“大众看到的世界”,而是“摄影师本人看到的世界”;一个摄影师发表照片,也不是为了“让观众感动”,而是 “把自己的想法表达给观众”。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一张照片的后期被做成什么样子,都是正常的,哪怕他把照片处理成毕加索风格,都是正常的。观众看了不顺 眼,也只不过是摄影师的表达失败而已(或者委婉一点叫做“引不起观众的共鸣”)。

摄影根本不存在原教旨主义,这跟是不是纪实作品无关。

极端一点说,以前我们看到很多大师的作品都是黑白的,难道就跟我们看到的彩色世界一致了吗?难道他们的照片就因为不能“真实反映世界”而应当被抛弃吗?

08.06 万竹园的小草

当时就想拍出这样的效果,但是结果并不够令人满意。而且那时对后期缺乏概念,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就放着了——还好没有删除掉。

前一阵试包围曝光HDR处理时看到这个老片,就拿来简单处理了一下(拉了一条S形的曲线而已):

十个不买单反数码相机的理由

看到这么个帖子《十个购买单反数码相机的理由》,忍不住KUSO一下。

====正文的分割线======

在网上看到太多别人放毒,心痒痒想要上单反?给你十个解毒的理由:

1、太多的控制权让人无所适从,拍的时候手忙脚乱,结果拍出一堆废片;

2、份量太重,端着太累;

3、大多数情况还是需要很多后期处理工作;

4、陷入不断购买镜头及相关配件的泥潭;

5、快门动静大,不适合偷拍;

6、携带不便,不能放到口袋里;

7、仍然是塑料制品;

8、不能LCD取景,不方便;

9、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用双手才能拿稳;

10、价钱还是太贵,掏空钱包;

以上纯属娱乐,但基本上都是实话。^O^

周六外拍总结

上周六参加了一次友情外拍,给Vanishi的同学及他同学的女友拍一组情侣片。

算上那次行走主题外拍,这已经是第二次拍这种题材了,但是感觉还是有些不满意。

这 次的拍摄内容包括几部分场景,其中公园和街头两处场景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基本上没有再犯行走主题那次的错误——只有一处行走场景时出现几张对焦失败 的片子,看来是因为非超声波镜头的对焦速度太慢了,这个只能靠多拍几张来避免了。最后一部分场景我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赶上,只能等过几天看Vanish和 Kailai的片子了。

主要问题还是在第一处的室内场景上。

首先是刚开始拍的时候大家都还没进入状态,两个模特都比较拘谨,按他们自己的说法就是:看到三支大口径的镜头围在身边,怎么也自然不起来。我们三个拍照的也是手忙脚乱,闪灯反光板乱打。我反正是拍了一堆的废片。

拍 了一阵才开始好一些,但是闪灯的问题还是很多。Vanishi的设备最先进了,一支Max的580EX加他自己的一支430EX作TTL引闪。 Kailai则是一支SB-800。我就只有一支银燕BY-28A加海鸥引闪器。因为我那个引闪器是只要有别的闪光灯亮起来,都会被引闪。结果他们两个闪 的时候,现场就乱闪得一塌糊涂。虽然偶尔也有一些意外的效果,但是更多的时候还是干扰了他们的TTL。汗。

除了闪光灯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广角人像还是没有能够控制好。虽然绝大部分情况下,我都是用24mm这个焦距,但是还是用得不太好。反而是后来换成标头不打闪光灯时会更好一些。

最后一点就是,现在用标头开始有一点感觉了,比以前要顺手不少,所以后来室外的部分我全都是用标头,带去的长焦都没有用上。

[公告]RSS订阅变更

鉴于目前尚未发现可以接受的BSP,并且在大家的建议下,初步考虑单独建站——毕竟本帮常委会中就只有我还没有用独立建站的BLOG了。
因为 feedsky关闭了合烧功能,所以我原来的那两个合烧的RSS都无法修改。为了今后可能发生的搬迁作准备,故重新制作了两个重烧RSS,分别为 mblogger上的八卦版RSS和my.donews上的色影版RSS。这两个RSS已经发布在各自的公告上了,建议大家更换新的RSS订阅。对于由此 造成的不便,深表歉意。

特此公告

2006-11-10

[公告]因技术原因暂停

本人在mblogger上的“冷月无声”BLOG因该网站的技术原因,最近访问困难,并且已经丢失11月4日至7日的文章和评论。

mblogger的稳定性问题我已经谈了一年多了(比如最近的两篇《用户的态度是检验BSP的唯一标准》和《BSP的态度》),现在对它已经完全无话可说。

故决定暂停对该BLOG的更新。
至于下一步的计划,先观察几天,等我找到一个更好一些的BSP再说——最近my.donews也相当的不稳定。

特此公告。

BTW:过渡期间的八卦内容将在my.donews临时发布。

闪光灯的指数之迷

看到这么帖子说《被佳能580EX闪光灯忽悠了一把!》。在我进外闪之前我也曾经对这个问题不甚了解,以为指数只跟ISO有关的值。后来看了银燕的说明书并且试用之后才更明白了一些。

主要的问题在于带变焦灯头的闪光灯在变焦位置不同时,聚光程度不同,所以指数也会有所不同。在焦距较长的位置上,光线更加集中,所以指数就会大一些。所以要比较不同的灯,必须查看它们在相同变焦位置时,同样ISO下的指数才有意义。

比 如我的BY-28A的GN28指数是指在50mm端ISO100时的值。而著名的SB-800的标称指数是GN38,但是是在35mm端ISO100时的 值。SB-600则在同样情况下为GN30。作为对比,Sigma的EF-500 Super DG指数为GN50,同样是ISO100,但却是在105mm端(此参数来自日硕——Sigma总代——网站,网上很多资料都写是在35mm端,但是错误 的)。

如果在同样的35mm端ISO100条件下,各款闪光灯的指数应该依次为:

SB-800:38
580EX:36
EF-500:35
SB-600:30
BY-28A:23
D50内闪:11

SB-800还是最牛的一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