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原教旨主义

费老在我的《08.06 万竹园的小草》后面评论说道:

# philewar Says:
十一月 15th, 2006 at 1:19 pm e
处理过的世界还是真实的世界吗?
有没有拍照片原教旨主义呢?
如果是PS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触动观者,那么我们这些观者已经麻木了。
要是每个人最后拿出来的东西都达到了玛格南图片社的水准,这个世界会咋样呢?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在几乎每个一摄影论坛里,都曾经掀起过争论的狂潮,成为摄影圈里经久不息的经典论题之一,似乎也从来没有达成过共识。

不可否认,的确存在一些完全拒绝后期的原教旨主义者,但是我不是。不过我也同样不赞成过度的PS,因为这将失去摄影的意义。

我不赞同原教旨主义的原因在于:后期这种事情是很难界定的,特别是数码时代。JPG出图都是经过后期处理的,只不过这种后期是相机内部的软件处理的,而且高档的相机可以通过下载曲线到相机里实现自定义处理功能。Canon的机身优势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它功能强大的Digic处理芯片。

即使在胶片时代,后期(暗房处理)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比如在冲洗胶片时通过药水调整“厚”“薄”,在放大出片时进行分区曝光等很多的手法,甚至同样有类 似PS磨皮的手段——胶片时代的艺术人像除了化妆以外,靠的就是这类技术了。风景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就是胶片后期处理的专家。

胶片时代好像很少有这种争议,只是现在的数码技术让后期变得太容易了,所以常常被滥用。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除非是纪实的记录,其它的片子都是可以的适当处理的,只是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个范围就是不能改变片子拍摄时的主题,如果改变了,那就是平面设计,原片不过只是素材而已。

所以,如果拍摄时不能达到玛格南的水准,那么再多后期也没有用。

附令狐的观点:

严格的说,没有后期就不存在摄影。让胶片显影,这个流程本身就属于后期处理。所谓的调药水之类,只不过是后期处理的“技巧”而已。

再来,什么叫做“真实的世界”?对于一个近视患者来说,是他看到的那个模糊的世界真实呢,还是戴上眼镜后看到的清晰的,但被“处理过”的世界真实?谁能保证自己眼睛里看到的色彩、亮度、观感等等,跟别人的一摸一样?

摄影本身就是一种创作手法,它要表达的并不是“大众看到的世界”,而是“摄影师本人看到的世界”;一个摄影师发表照片,也不是为了“让观众感动”,而是 “把自己的想法表达给观众”。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一张照片的后期被做成什么样子,都是正常的,哪怕他把照片处理成毕加索风格,都是正常的。观众看了不顺 眼,也只不过是摄影师的表达失败而已(或者委婉一点叫做“引不起观众的共鸣”)。

摄影根本不存在原教旨主义,这跟是不是纪实作品无关。

极端一点说,以前我们看到很多大师的作品都是黑白的,难道就跟我们看到的彩色世界一致了吗?难道他们的照片就因为不能“真实反映世界”而应当被抛弃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