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边问题

hwajing兄刚进了一只50/1.4,试拍下来觉得紫边严重——其中一张夜景照片里的白色灯光情况的确有点严重。zhaoo今天也问起这个紫边的问题,我于是翻看了一下以前拍的片子,找出这么几张:

1、南站拍的夜景灯光

2、石榴花,背景为高光的天空

上图左下角100%裁剪,情况还好

3、石榴花,背景也是高光的天空

上图左上角100裁剪,严重一些

总体上是只有在这两种比较极端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1、夜景拍白色的灯光

2、大光比逆光靠近画面边缘

就我自己手上的三只头来说,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紫边都是不可避免的。有没有谁有牛头可以拍几张这两种情况的片子来比较一下。

[纯属YY]假如有60K败家

跟ZHAOO聊了一下85/1.8和85/1.4,我说起我虽然还没买过3K以上的头,但是每天都在YY那几只10K以上的牛头。

如果我有60K的钱可以供我败家,计划是这样的:

D200机身一只——行货12K左右


Noct 58/1.2一只——二手市价16K左右(停产多年,只有二手货了)


AF 28/1.4一只——二手市价12K左右(也已经停产,一手市场基本无货了)


AF-S VR 70-200/2.8一只——行货12K多(不知道白色版本是不是贵一些)


最后剩的钱不多了,只能在AF 85/1.4AF-S VR 105/2.8选一只——行货6-7K


要能再多一点钱的话,就把上面一项换成AF-S DX 17-55/2.8一只——行货10K多


好了,败完了。-_-|||

柔光罩的问题

上次室内拍摄时,有一个问题困扰了我一阵子:

为什么那天外闪在自动模式下总是欠曝?以前试用的时候还是相当准确的啊。

昨天忽然想到可能是柔光罩的问题。

因为不是用TTL,所以实际的测光方式是通过闪光灯上的光敏元件实现,因为加了柔光罩以后,闪光灯的输出更加分散,结果就有一部分直接照到了测光元件,导致闪光灯以为曝光已经达到,于是早早关闭输出,结果自然是曝光不足了。

昨天晚上特地试了一下,不用柔光罩果然曝光准确,但总不能因此就不用了吧。

开始想用一些纸片隔在测光元件与柔光罩之间,但效果并不理想。经过反复试验以后发现,把灯头向上45度以上,柔光罩的散光就不会再照到测光元件上了,而且可以利用屋顶实现跳灯的效果。只是这样用的话输出功率就要大不少,回电时间就长了,而且也更费电。

能解决就好。

还是后悔没有买BY-38A啊。

十个不买单反数码相机的理由

看到这么个帖子《十个购买单反数码相机的理由》,忍不住KUSO一下。

====正文的分割线======

在网上看到太多别人放毒,心痒痒想要上单反?给你十个解毒的理由:

1、太多的控制权让人无所适从,拍的时候手忙脚乱,结果拍出一堆废片;

2、份量太重,端着太累;

3、大多数情况还是需要很多后期处理工作;

4、陷入不断购买镜头及相关配件的泥潭;

5、快门动静大,不适合偷拍;

6、携带不便,不能放到口袋里;

7、仍然是塑料制品;

8、不能LCD取景,不方便;

9、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用双手才能拿稳;

10、价钱还是太贵,掏空钱包;

以上纯属娱乐,但基本上都是实话。^O^

闪光灯的指数之迷

看到这么帖子说《被佳能580EX闪光灯忽悠了一把!》。在我进外闪之前我也曾经对这个问题不甚了解,以为指数只跟ISO有关的值。后来看了银燕的说明书并且试用之后才更明白了一些。

主要的问题在于带变焦灯头的闪光灯在变焦位置不同时,聚光程度不同,所以指数也会有所不同。在焦距较长的位置上,光线更加集中,所以指数就会大一些。所以要比较不同的灯,必须查看它们在相同变焦位置时,同样ISO下的指数才有意义。

比 如我的BY-28A的GN28指数是指在50mm端ISO100时的值。而著名的SB-800的标称指数是GN38,但是是在35mm端ISO100时的 值。SB-600则在同样情况下为GN30。作为对比,Sigma的EF-500 Super DG指数为GN50,同样是ISO100,但却是在105mm端(此参数来自日硕——Sigma总代——网站,网上很多资料都写是在35mm端,但是错误 的)。

如果在同样的35mm端ISO100条件下,各款闪光灯的指数应该依次为:

SB-800:38
580EX:36
EF-500:35
SB-600:30
BY-28A:23
D50内闪:11

SB-800还是最牛的一只啊。

闪光灯的非TTL自动功能

坦白说,这次败入的BY-28A我是不太满意的。早知道多花点钱败BY-38A了,至少也应该用CY-32TWZ。BY-38A的手动档虽然说只有 三档(每档1/4),但至少还是有分档的。CY-32TWZ也可以通过选择是否使用子灯实现至少两档(指数26或32)。而28A在全手动下只有全光一 档,做离机引闪时的曝光量还真是很难控制——当然,插在热靴上用自动档(非TTL)还是很不错的。

非TTL自动是这样实现的:灯亮后能过灯上的感光元件作平均测光,达到设定曝光量后关闭闪灯。而这个曝光量的设定唯一的方式就是光圈值,不但灵活性差一些,最关键的是还有很多别的问题。

灯背后有一个换算表,带两个类似开关的档位调节杆,但不是实际的电气开关,不影响灯的设置,仅只是在换算表上计算的工具。此外除了闪光试验按钮以外,唯一的电气开关就是档位开关。有全光手动、小光圈自动、大光圈自动三档。

以我的相机用的ISO 200位置,在大光圈自动档对应的是F4,小光圈自动档对应的是F8——也就是说,实际使用时只有这两档光圈可以用,当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作小幅调整权当闪光补偿。

我简单试过几次,除了光圈档位有限以外,这种非TTL方式的自动闪光准确度还是不错的,没觉出比TTL差多少。

但是到了离机引闪时就来问题了,因为这时外闪测光的结果是两只闪灯的合成光,这时内闪的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外闪的发光量,布光的难度就加大了。

前几天在家里反复试验后才慢慢有一点体会:外闪在前侧光位置,F8小光圈自动档,相机距离与外闪相同(约一米多点),内闪打在手动1/8档,光圈用F8。

但实拍的时候估计还是会有问题的,比如内闪的角度,还有距离、高度等情况不同。

BTW:小器材虽然不贵,但零零碎碎还是很多的。接下来要考虑柔光罩和灯架了。

再BTW:银燕的小灯很便宜的,像20指数的小灯只要几十块钱,加个引闪器后拿来作发灯、背景灯什么的还是很不错的。

《灯的问题》及《入手外闪》

灯的问题(2006-10-14)

昨天下午跑了一趟环龙,想败一只北京银燕新出的BY-450AFD,结果居然还没上市,其它型号的也多是CANON口的,难道N家用户都败SB-800神灯去了?有钱人真多啊-_-|||

好 不容易才找到常州银燕(CY)和北京银燕(BY)的两家代理。CY代理那只有手动的型号,而且老板推荐的CY-32TWZ指数感觉不够高,只有30。BY 的代理倒有几款自动的,比如320/450。不过320的指数偏低一些,只有28;指数高的450还不错,有38,已经比SB-600高了(在ISO 100下,SB-600只有30),可惜DSLR版本的BY-450AFD还没上市。还有一款全手动的BY-38,指数也是38,可惜看了一下,手动档只 有三档,间隔4倍,感觉不够用。

除了代理商以外,别的店有些也有卖CY/BY的灯,不过感觉市面上供应充足的都是低端的手动型号。看来国产的自动灯可能质量不过关啊。

再多说一句,不论是CY还是BY的灯,拿到手里一看,外观的做工那真是不敢恭维。
转了一圈只好空手而归。

实不行只能考虑Sigma那只EF-500 DG Super了,价钱和功能跟SB-600差不多,但指数要大上一截。反正也不指望上SB-800了。要不就干脆玩银燕的全手动。

入手外闪(2006-10-22)

今天临时决定去星光淘一只便宜的外闪。

一直转到五楼才找到一家卖灯的商家有银燕(二楼也有一家有少量型号,不过JS的价格太不厚道),BY/CY都有,但还是缺很多型号。支持TTL的自动灯只有BY-320AFD一款,而且是CANON版的。只好找非TTL的单触点通用版了。

在那里看了好几只,考虑了很久,还好老板态度不错。

CY -32TFZ子母灯不错,不过它的32指数是两只加起来的,单开大灯的指数只有26。还有一种CY-30STZ也不错(30指数),不过高压触发的感觉用 着不放心。然后就是BY-28S,带同步引闪功能,可惜只有全光手动一档,这样每次回电时间都很长,不好用。相比之下BY-38A算是不错的了,只是价格 贵了一点——跟BY-320AFD相当。
最后才决定败这只BY-28A,指数28,有两档非TTL自动,基本够用了。最关键的是体积明显比其它那几款要小上一圈,而且价钱便宜。

然后回到二楼败了品胜快易充套装和海鸥引闪器。

回来试了一下离机引闪,发现引闪器果然很好用,哈哈。

图中装在闪光灯下面的就是引闪器,旁边是广角扩散滤光片(还有四片彩色滤光片,但感觉没有什么用)。

全幅,还是全幅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就要准备去败全幅机——相败马克兔也没那么多钱呀,何况那时就会有一堆的L头在等着了。

其实我写本文的目的只是想把APS和全幅之间的恩怨全面地扯一下。

APS 是个恶魔,这一点毫无疑问。在胶片时代,这种小幅面的胶片没有打出市场来,但在数码时代却意外地走红——凭借着不到全幅一半的面积(Nikon的1.5格 式23.6 x 15.8 mm是0.43,Canon的1.6格式22.2 x 14.8mm是0.38),大大降低了数码单反的制造成本。这成本是下去了,麻烦却也接着就来了。

目前争论最大的就是传统胶片镜头在APS幅面上如何等效的问题。普遍的观点认为,把焦距乘上相应的转换系数就是了——但是,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评价同一支镜头在两种幅面下的表现,我认为至少要从三个方面考虑:视角、景深和透视。

1、视角:

视角的计算公式为:angle_of_view.gif

以对角线视角为例,其中F为胶片或CCD对角线长度,f为镜头焦距。假设数码转换系数为k,则同一支镜头在APS上的视角与全幅的视角关系为原式中的F换成:F/k,等效于F不变,而f变为:f*k。所以这里可以导出一个正比的关系:

即焦距为f的镜头在APS幅面上的视角等同于f*k焦距的镜头在全幅上的视角

如以Nikon的k=1.5(实际约为1.52,此处以1.5计算)为例:

焦距 35mm 50mm 105mm 200mm
全幅视角 63.44 46.79 23.28 12.35
APS视角 44.79 32.18 15.64 8.25
APS等效焦距 52.5mm 75mm 157.5mm 300mm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对应关系才有了前面说的那个被普遍认同但却是错误的观点。原因就在于接下来的两点:

2、景深:

景深的计算基于几个原理,具体请参考相关的专门文档。这里按Zeiss公式的定义,CoC直径:

c=d/1730——其中d为胶片或CCD的对角线长度。

再导出超焦距:

h=f^2/(A*c)——其中f为焦距,A为光圈。

最后得出前后景深距离分别为:

Dn=hs/(h+(s-f))
Df=hs/(h-(s-f))
——其中s为目标距离。
由此可见,因为APS幅面的对角线比全幅小,相当于:d/k。导出:c/k。再导出:h*k。即:

同一支镜头在APS幅面上的超焦距将比在全幅时要远,相当于乘以系数k。而前后景深的关系与目标距离有关,总体上略小于全幅时前后景深的k倍。

仍然以Nikon为例,在F8的光圈下计算:

焦距 35mm 50mm 105mm 200mm
全幅超焦距 6.12m 12.50m 55.10m 199.92m
APS超焦距 9.18m 18.74m 82.66m 299.88m
APS等效焦距 42.87mm 61.24mm 128.60mm 244.95mm

其中的APS等效焦距只是按超焦距折算的,相当于全幅焦距乘以k的平方根。但是由于前后景深还与焦距有关,所以实际上用等效焦距的镜头在全幅下的表现还是不完全等同于原焦距在APS下的情况。即:

从景深上考虑,同一支镜头在不同幅面上的表现基本没有可比性

3、透视:

透视表现的就是成像的近大远小关系。因为APS幅面只不过相当于按长度比例1/k,从全幅中裁下这么一块来,如果不考虑景深的影响,可以说从全幅上裁下来的这一块跟APS幅面拍得的是完全一样的。即:

从透视上看,同一支镜头在不同幅面上的表现是一样的

当然,这时幅面的影响就只剩下一个尺寸大小的关系:在全幅里的半身像到了APS上就变成大头像了。^O^

结论是:全幅镜头在APS幅面上的表现与全幅下的表现完全没有可比性!

正因为用了APS以后有这么多麻烦的问题,而全幅就没有这些烦人的事情,再加上全幅在广角上的优势——从前面视角一段可以看到,系数k导致的在广角端的视角损失远大于在长焦端占到的便宜,APS明显是得不偿失。

所以说:全幅,还是全幅。买不起全幅偶就进胶片机——下个目标是F801S(因为F80这么经典的机器居然不支持手动头测光)。

老头测试

早就想进一只长焦来试试了,但是一直下不了手。便宜的头太狗,好头又贵得离谱,真是难办啊。

用了单反近半年,现在比较明确我需要长焦 拍人像和风景。今天在群里请教了韩老大,见多识广的老大建议我将人像和风景两种需求分别处理,进一只小光圈长焦变焦拍风景,进一只中焦定焦人像头。想想这 样的确应该会比较好,于是便在无忌和蜂鸟的二手市场淘两只我看中很久的长焦老头:

Nikkor AF 70-210/F4(传说中的“小小钢炮”)
Nikkor AF 75-300/F4.5-5.6

也 有考虑过比较新的70-300,包括Nikkor的两只(G/ED),Tamron的A17(老的572D长得太难看),Sigma的第四代(APO DG版)。但是感觉都太狗了。Nikkor的G头看了就不爽;ED版据说是Tamron代工的,却比Tamron贵得多;而A17我本来已经是差不多决定 要进的,结果在无忌上看到一张惨不忍睹的紫边样片后就吓怕了;Sigma的那只据说成像是最好的,但是Sigma的机械问题也是让人望而却步的。

无 奈转向二手老头——因为这几款老头都已经停产很久了,据说是因为成本太高。除了前面我看中的两支以外,还有XXGP的两个兄弟(F4-5.6和F4- 5.6D)也是,还有“大钢炮”(Nikkor AF-S 80-200/F2.8D)——传说成像比XGP和XZP都好,而且还是AF-S的,但同样已经停产。

其实除了这两支,我还看中一支更好的长焦变焦微距头:

Nikkor AF 70-180/F4.5-5.6

可惜这支实在太贵了,在二手市场上的价格跟XGP差不多。-_-|||

差 不多淘了两天才找到几支,但大多成色不太好,要不就是价格贵了些。好不容易发现一支价格成色都不错的,一看已经卖掉了。只好给几个比较新的头的卖家留了言 砍砍价。不一会就有一个75-300的卖家回复我,我给他打了电话,砍了好一会也没砍到我的心理价位,但是想想要再找这么新的头估计又要花不少时间,就跟 他成交了。

晚上下班就带了钱去交易,很顺利就到手了:


别 的就不说了,全金属的头我这还是头一回摸,手感就跟塑料头完全不同,900克的家伙拿在手里也是沉甸甸的。当然不够爽的地方也是有的。比如推拉式变焦对我 来说就不是很喜欢,还是喜欢双环结构;另外对焦时前镜组转动也是很不爽的;还有就是长度超出我的预计,我那只小摄影包是塞不下了,要带它出去肯定是要带大 包的;最后就是重量以后可能会是问题,当锻炼身体了。

补充,今天(9-14)早上发现重量还带来一个问题:虽然这个头加上机身大约 1.5kg的重量只比以前用广角时重了500g左右,但是因为是长焦,特别是在300端,极轻微的震动在取景器里看来也是抖得一踏糊涂。我在脚架上试了两 秒延时自拍,快门按下两秒后,取景器里还是抖的。显然这个烂脚架扛不住这个份量。没办法,这种塑料太多的脚架就是这个德性,这1.5kg放上去就感觉脚架 上每个塑料接头处都是软的。

回家就测试成像,不过小光圈头晚上测还比较麻烦,只好全部打闪光灯。这个是模特,蒙牛牛奶的赠品玩偶:


以下是测试结果(全部为手持拍摄,标准闪光模式,对焦区域100%裁剪):

75端全开光圈:

300端全开光圈:

75端F8:

200端F8:

300端F8:

200端F11:


用 过了这只老头以后,我意识到那些说Nikon市场战略不如Canon的人都是胡说。看看Nikon新出的头,真是越出越差,虽然很多头也比老头便宜一点 点,但从偷工减料的程度上看,利润显然是比以前高多了。唉,从那些老头停产开始,Nikon就已经完全加入了JS的行列,正在赶超Canon。-_- |||

有钱的话应该考虑收集一堆的Nikkor老头,特别是那些经典手动头,比如28/1.4,35/1.4,Noct 58/1.2,105/1.8 ...

关于滤镜

除了在买相机时与标头一块购入的HOYA HMC 52mm UV(N)以外,我后来又陆续花了三百块买了一堆便宜的滤镜,全是国产的杭州汇龙大自然。经过这几个月来的使用感觉是,虽然和进口产品比起来的确便宜很多,但是品质实在是太差了,还是物无所值。

就拿CPL来说吧,这个PCHOME的不很懂老师曾经鉴定过了,大自然的CPL在各个方向上的一致性不好。而我的使用感觉是,偏振光滤光效果不够好,减光过大,偏色。

再说P型座套和接圈,这两个东东的做工实在是很粗糙,虽然便宜,但还是觉得值不了那个价钱,不过还好对成像没有影响,也就算了。

还有天光镜的品红色太深了一点,减光比较严重,而且好像没有膜,眩光太严重。所以现在我有时就不装天光镜。
最后谈一谈P型滤镜片。虽然之前也偶尔用过几次,但因为种种原因——交大闵行和杭州那两天的天气都不好——没有用出效果来。上周的万竹园之行天气很好,所以我用得很多,但是回来看了片子以后,感觉是比较失望的。

我买的是中灰渐变镜片,看上去就是一片普通光学树脂片,我实测过它的中灰部分比透明部分减光整整两档,中间的过渡部分也还算自然,貌似不错的样子。实拍的效果也比较明显,对比下面两张照片,天空的曝光度差不多,但可以看到加了滤镜以后地面和水面的亮度高了很多。

但问题在于,加了滤镜以后,不论是有中灰的天空部分,还是透明的地面和水面部分,都偏品红色。显然是滤镜所用的光学树脂片本身不够透明造成的。

虽然这样的天空像加了天光镜,似乎好一些,但是地面的树的颜色就不绿了。郁闷。

当然,这种便宜滤镜也并非全无好处,至少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让我实际体验了一下各种滤镜的用处,让我最终了解到,哪些滤镜才是我真正需要的。
这是未用滤镜时:

这是用了滤镜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