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土豆参加BarCamp时拍的。
数码版:
胶片版,用原来的那台mju-II(已经出掉了)加柯美100拍的。
最后附一张杂片,是Barcamp之前拍的。
也算是头脑发热了,忽然很想试试国产二鸟,不过实在找不到体积小些,35MM焦长,2.8以上光圈的旁轴机,最接近的就是海鸥KJ-1
(38MM/2.8)。但是因为是全手动,偶自己对人肉测光又没把握,刚好看到一台C35F,据说是后期带测光的,不过我没有搜到官方的资料,只知道它的
镜头跟KJ-1是一样的。便买了下来。
结果没想到的是,居然收到快递时,里面没有相机,仔细一查发现包装被拆过,估计是被长发速递的快递员扣去了。于是与卖家交涉,还好卖家很爽快,答应他们去找快递,同时另外给我发一台。于是经过八天之后,我终于收到了这台海鸥C35F。
试了一下,所有机械功能基本都是正常的,成色看上去也还不错,不过国产货的做工真是不敢恭维,这砣塑料疙瘩身上到处都是缝隙,仿佛随便捏一下就会散架。还好实拍下来没发现有漏光现象,只是做工粗糙而已,不能跟日德货相比。
不
过发现取景器里没有旁轴对焦需要的裂像黄斑,转了一下对焦环也没有什么反应,在网上搜了半天也不知道这个机器是不是有连动对焦,只找到KJ-1是有的,不
过容易坏。看来这台不是没有就是已经坏了,只能像小禄35那样估焦着用了——当初否定小禄35就是因为估焦这点无法接受,没想到结果还是要估。(后来才知道这台的确是只能估焦的,它本身就没有设计联动对焦的机构)
中午在楼下超市买了两节电池装上,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测光指示灯,只发现内闪是正常的。看来是不带测光的,还是得人肉测光。
早知道就买KJ-1了——至少不是塑料疙瘩。以后买这类古董还是别买这种少见或后期的东西,还是早期全机械的东东比较踏实。改天再去淘只205吧,不过那个东东就要比这个大一圈,而且全金属。换个标头的焦段试试也不错。
传说中的海鸥C35F:
样片之全开光圈最近对焦:
样片之F8无限远对焦:
这两张的估光还算差得不太多,基本上白天正常光线下,我的人肉估光误差在+/-2EV之内,还是黑白胶卷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但是傍晚弱光或是灯光下就差得多了,一般要差-3~6EV的样子。
难得朋友居然能通过辗转的关系结识到台湾著名摄影大师骆重光。周一与朋友一起带大师在上海转了转,聆听他的教诲,学到了很多东西。
大师说:拍纪念照和摄影作品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于作品有一个Idea。
所以,大师教我们的第一点就是:在按下快门之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明确你的Idea。我们在城隍庙转了一段路寻找一个可以给我们Idea的视角。有一些不错的目标,但是大多有一些不可弥补的遗憾,比如烦人的架空电线。
在
一处路口的地方,大师给我们讲了第二点: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工作的第一点就是曝光。他用了一台Sekonic(世光)测光表进行入射式测光,然后根据
测出来的EV值设置光圈和快门。我们问了他,为什么不用相机的测光(点测时相当于反射式测光表)功能呢?他说,因为反射式测光的结果受被测物体的表面影响
很大,按18%灰的评价往往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测出EV后,如何选择光圈快门组合也是有讲究的。为了取得足够大的景深,所以他推荐我们用F8-F11的光
圈,然后根据景刻度调好距离。当然他也介绍了在自动对焦的情况下,要按前景深1/3,后景深2/3的方法来选择对焦点。手动测光和手动对焦的好处就在于,
可以事先做好这样的准备工作,如果是自动对焦的话,很难提前做好选择测光点和对焦点的工作。
准备妥当以后就要准备开始拍,大师跟我们讲了第
三点:Framing(构图)。他给我们演示了在拍摄的时候,进一步退一步,向左一点向右一点,站高一点或是蹲下来,构图上会有多么大的不同,如何选择取
舍并不是一眼看上去那么简单的。这是我在大师指点下拍的两张测试片作为对比,前一张是站在靠近路左边拍的,后一张是向右跨出一步后拍的。
最
后就是选择按快门的时机。大师在确定好以上三点以后,在路边站了有半小时,就是在等待一个时机。因为单纯路两边的建筑构成的画面还有所欠缺,另外路上的车
多也是一大影响。直到等到一个车少的时候,路上走来一个穿红衣服的人正在穿越到路中央时,大师踏出一步站在路中间果断地按下了快门。
关于等待的事情,还有一个例子。在一处狭小的通道处,大师跟我们说,现在这个时候太阳很大,从顶上照下来,通道两边的建筑光比过大,怎么都拍不好,应该等到一个阴天的时候再来拍。有可能的话可以用两次曝光,晴天拍一个天空部分,阴天拍建筑部分。
这一天里,大师只拍了三张。相比之下,我差不多拍掉一卷胶卷——当然有相当部分是拿mju-II抓拍掉的。
BTW:作为无可救药的器材派,我必须说明一下,大师手里的机器是:Hasselblad 503CW加平视取景器(标配的是腰平取景器),镜头是Carl Zeiss T* Planar 80/2.8,胶卷是120的Fujifilm Velvia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