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海鸥C35F拍的,公元100,也是用展旺的浓缩显影液,1:100,18度,13.5分钟。
拍摄地点:虹镇老街、浦东、虬江路、InTown
那天去芳甸路上的证大MODA看一个“街道是我们……大家的”展览。是一个做风投顾问的美女推荐的。结果到那里时刚好碰到某个老师组织一帮小朋友去参观,让我拍到了几个LOLI。
用
的还是Yashica
35CCN,胶卷用的是乐凯SHD100,用展旺浓缩显影液冲的,本来应该是用1:50冲的,结果我搞错了,配成了1:100,只好将错就错着用了。因为
水温偏低,只有18度,加上显影液太稀,最后用了15分钟的显影时间,出来的片子还是有一点薄,当然跟乐凯的乳剂偏薄应该也有关系,要是用HP5+应该会
好很多。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显影时间过长,还是乐凯就如SUNWAY所说的那样,颗粒粗了一点。
昨天又“入手”两台相机。
之所以要加上引号,是因为其中的三能加百没有弟(典故出自“四能加百弟”)是TR的。
前一阵色色把他的K100D给出了,打算玩胶片,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mjuII,就想先弄个胶片单反玩玩。我跟他提起TR有一台闲置的EOS 300,可以考虑收过来。回头我跟TR说起,他大手一挥,拿去用就是了,不过可能有点小问题,你要先看看。
昨天TR夫人GR把机器带到上海来了,我去她公司拿,试了一下也没什么问题,初步鉴定是TR的RPWT。不过回到家里以后还是发现的确有点问题,我把G2里的电池换过来以后就好了,看来是电池的问题,不是TR的RPWT。
不过色色现在已经搞到mjuII了,这个三能加百没有弟我就先拍一卷再说。
另外一台就是我自己败的了——美能达 DiMAGE Xt。
这台机器其实我早在五年前就看中了,只是那时的价格高达2.8K,买不起。现在二手市场上,它已经不到400块了。虽然只有银色款,没有当年我看中的黑色款,但还是买了一台回来,了一了当初的心愿。
在我看来美能达还是一家很强的公司,在135单反技术领域有着很多项的创新(比如AF技术),可惜经营不善落到了被SONY收购的下场。
XT
这台机器在当年也是很创新的,虽然现在这种潜望式结构卡片机已经满街都是了,但是当年却是只此一家。Xt的前身Xi是第一款采用这种结构镜头的机器,而
Xt作为第二款应该算是最成功的一款。加上1.1秒的高速开机在当时也是很强的。我个人认为,Xt可算是2003年度最强的DC。即使放到今天来看,Xt
仍然不落后太多。唯一不足的就是高ISO表现不太好(个人只能接受ISO50),至于像素不高和LCD不大我觉得不是问题。其它方面与现在一两千的卡片机
相比并不差多少。
当然这些都是技术上理由,它对于工来说是一个纪念品,还有一些非技术的理由。不过那就要留给美能达与柯尼卡合并后出的第一个系列DC中的G400了——但这个型号我是不会收的。
昨天拿到手,虽然没有说明书,把玩了一两小时倒也是把几乎全部功能摸清楚了。后来找了一份Online的说明书,把最关键的功能也了解了,总算是可以摄像了,全部功能都会用了。
功能上对我来说非常满意,最强的是这样的卡片机居然还有OVF(光学取景器),可以算是真正的旁轴DC了。
我现在的设置是开机保存之前的设置(快被mjuII每次开机关闪光的功能气S了)。这个设置就是:关闪光灯,关LCD,关回放。其它可能改变的设置是ISO(设置为功能键)——常用最低的50和最高的400;曝光补偿——夜扫时设置为-1;拍摄方式——单张或连拍。
昨天在地铁上来回扫了100多张(连拍),很爽,回头上片。
题记:与数码相比,胶片是另类;与彩色胶片相比,黑白是另类;与黑白负片相比,黑白反转是另类。
首次冲洗黑白反转,用的是D67/D19的配方。
首显D67:
米吐尔:2克
无水亚硫酸钠:40克
对苯二酚:8克
无水碳酸钠:48克
溴化钾:4克
硫氰酸钾:2克
水:1升
漂白液:
重铬酸钾:10克+1升水
硫酸氢钠:65克+1升水
但
是出来的片子很黑。经过一番研究后知道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显配方,首显时间,漂白。从漂白后的片子来看,大体上还可以,但二显以后就黑了,可能需要
处理到漂白后的片子略薄一些才好。配方暂时不敢乱改,下次计划按无忌达人的建议,包围曝光一个测试卷,然后适当增加首显和漂白的时间,看看效果如何再说。
下面是用D50拍的打出幻灯的效果——实际看到就是差不多这么暗的。